黑猫白眼望青天

皮是黑的,馅也是黑的

嵇阮苏俄文学代餐(?)

茨维塔耶娃(以下简称)和阿赫玛托娃(以下简称安娜)能否一些程度代嵇阮🤤(发疯待删)

其实我对这二位了解接近于无🙏只是偶然翻到了介绍经历又去看了诗瞬间感觉特别“卧槽”。而人毕竟没有真正按照一个模子刻出来长的,即使刨除大环境和成长经历不论,所以代餐也就是仅图其中“合”的部分。


*时代背景

二者处于苏俄政权交替时期,与魏晋嬗递有异有同。相同之处自然是血腥和敏感,而对于知识分子的影响来说,前者主要在于对文艺意识形态的高强度控制,后者则是对涉政文人的警惕和铲除。文学艺术在这两个时期的地位、作用并不相同。对于苏俄时期,可以看出它具有相对独立性,会被知识分子当成一种主流追求,会使统治者忌惮;而魏晋时期,它更多就是一种装饰性的工具和精神娱乐产物(基本上认真去追求它的恐怕也就曹丕了),在权威面前更弱势。


*首先看人设

安娜:从小接受极其精英的教育,11岁知道自己会成为诗人。在压抑的政治环境下多用隐喻和反讽,本人称之为“斜体书写”,留下了很多反映时代的杰作。因为作风问题受到最多的公开辱骂批判。(安娜似乎是一个有所信仰和寄托的阮籍,虽然作品中一直有重要的“缺位”,但整体上依然持肯定性)

茨:出身知识分子家庭,继承自母亲的音乐天才。母亲早逝,被家里放养,形成了极度任性不羁的性格。从反暴动的角度一生反十月革命,回国后因上述站队问题被孤立排挤,自杀。(但从个人感觉嵇康相比茨更聪明和负责,茨几乎是集嵇阮身上毁灭性的非理性的部分于一身,叛逆到乖张)


*然后看作品风格

安娜:深沉而平静的痛苦与思考。有史笔。语言简洁、克制,富于洞见(有箴言性质)。

茨:蓬勃、充沛的神采和生命力。其实她的诗文风格和嵇差异甚大,给我的感觉是集嵇阮于一体的明烈高亢。


*另外二者一些发言,听着仿佛嵇阮魂穿。

安娜:“对我而言,人的声音并不可爱,我能听懂的只有风的声音。”(回忆童年)

茨:“他们有力量。”(回应马雅可夫斯基说苏联的“他们有真理”)(啧,这真的不是问所从来对去所去的现代翻版吗)


*安娜的诗:

看外文诗除了忍受翻译之外还要面对所习惯的典故差异……先不注了有空再说(。)

描写“罗得之妻”:

于是她回头:顿时,被致命的一击麻痹, 

她的双眼再也无法看到任何东西; 

她的身体变成了半透明的盐柱, 

而她的脚,一瞬间在那里生根。 

  

但是谁将为此恸哭? 

她的丧失和死亡有何意义? 

我的心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女人—— 

她付出自己的生命,只是为了那一瞥。 


写自己的使命:

当我在深夜里静候她的来临 

仿佛生命被系于一根绷紧的线上。 

什么荣誉、青春、自由,在这位 

手持野笛的亲爱来客面前算得了什么。 

而她进来。她撩开面纱,她格外地察看我。 

我问:“就是你把《地狱篇》的篇章 

口授给但丁的?”她答:“是我。” 


写流放诗人:

但是,在流放诗人的房间里, 

恐惧与缪斯轮流值守, 

而夜在进行, 

它不知何为黎明。 


题目是《野蜂蜜闻起来像自由》:

但是我们闻一次也就永远知道了 

血,闻起来只能像血腥味…… 


主要的窃喜在于安娜这个形象和我脑嗨的现当代阮重合度太高(包括喜欢巴赫!),让我瞠目结舌到怀疑是不是哪个抄了答案。对历史的观照、省思、还顾、记忆……尽管确确实实是历史潮流中被损害的人,却仿佛拥有抽离其外的视角。


*二人交游

安娜大茨三岁,在诗坛上也有先辈的意思(尽管是茨先发表的诗)。茨给安娜有赠诗,极为推崇安娜,称安娜是“哀恸的缪斯”。

印象中有看到过安娜给茨的信,有待补充。


安娜和茨比起阮与嵇,明显地多出了对文学的价值寄托,同时也是接近于宗教的信仰,这使得她们的观念看起来更为动荡。而“口不臧否人物”的阮,和“喜怒不形于色”的嵇,意识里是有较多理性、道德主导的。这或许和基督教与儒家为主导的文化差异有关,也可能同人物形象传播中的性别刻画倾向有关。由于本篇全系胡说八道,故不展开论。

孩子代疯了,欢迎懂行的小伙伴前来抽我并科普(。)


评论

热度(14)
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